-
News
-
Upcoming Events
-
Past Events
-
Hong Kong Medical Forum
-
Medical Research Conference
-
Hong Kong and Beijing Medical Forum
-
AJS McFadzean Distinguished Lecture
-
Public Lecture Series
-
EDM HK
-
Newspaper Columns
- 2 September 2023
- 10 June 2023
- 15 April 2023
- 3 December 2022
- 12 November 2022
- 1 October 2022
- 27 November 2021
- 9 October 2021
- 28 August 2021
- 29 May 2021
- 3 April 2021
- 29 March 2021
- 22 March 2021
- 15 March 2021
- 8 March 2021
- 8 February 2021
- 1 February 2021
- 25 January 2021
- 23 January 2021
- 14 November 2020
- 26 September 2020
- 08 August 2020
- 01 August 2020
- 02 May 2020
- 14 March 2020
- 08 February 2020
- Home
- Knowledge Exchange
- Newspaper Columns
- 08 August 2020
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高血壓
張文勇教授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
內科學系臨床教授
在香港,多達四分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。高血壓的定義,是上壓或收縮壓持續在140 mmHg或以上、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 mmHg或以上。大部分患者的高血壓都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,原因可能與遺傳、生活習慣和壓力有關;而續發性高血壓則可能是由腎病和內分泌(荷爾蒙)失調等疾病所致;一些藥物如類固醇,也會導致高血壓。
血壓會隨著年紀而上升,若現時上壓超過130mmHg或下壓徘徊在80-89 mmHg,將來會有患高血壓的風險。如果個人的血壓處於這個水平,雖然未必需要服藥,但是也要提高警覺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,把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。倘若不加理會,又延誤治療,可導致中風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腎衰竭,甚至死亡。
近年,高血壓有年輕化的趨勢,主要原因是醫學知識普及,市民大衆對高血壓的關注度提升了,加上家用血壓計的普及使用,令許多隱形的無病徵年輕患者被發現;不過,也有不少人是因病入院,在量血壓時才知道的。由於高血壓的其中一個高危因素是遺傳,如果父母都有高血壓,子女必須嚴控體重,以減低風險。標準體重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(BMI)去衡量:BMI維持在25以下,男性腰圍保持在90cm以下,女性的腰圍在80cm以下。BMI 的計算方法是:體重(kg)÷ 身高2(m2)。
想改善血壓度數,除了戒煙戒鹽,多吃蔬果,減少煎炸油膩食物及酒精飲品等,還須要有適量運動,每星期最好做到150分鐘以上的體能活動。雖然現時疫情嚴峻,須長留家中,但是也可以做家務和多活動,還有就是定期量度血壓。
研究顯示,冠心病及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染上新冠病毒後,死亡率會比一般人更高,因此他們更要經常控制血壓,加倍注意衞生、帶口罩及勤洗手。
欲了解更多資訊,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9月12日合辦的《醫研薈萃:高血壓與痛風》網上健康講座,詳情請瀏覽 https://medic.hku.hk/en/Knowledge-Exchange/Public-Lecture-Series 或致電2255 3749查詢。
<刊載於《東方日報》,2020年8月8日>
Copyright © 2019. Department of Medicine,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,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