及早求醫、檢測及治療 助長者成功抗疫重拾健康

孔繁毅教授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
列汝儉列黃瑞容基金教授(健康科學教育學)

新型冠狀病毒病肆虐持續一年,長者無疑是高危一族,受感染後有較高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。臨床所見,大部分長者受感染初期的病徵都較輕微,唯病情可能會於一、兩天內急劇惡化,甚至死亡;當中以有糖尿病、血壓或心臟等問題的長期病患為主。因此,長者若出現喉嚨痛或咳嗽等病徵,應於病發一至兩日內盡快求醫,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測試。

市民要明白沒有任何一種檢驗方法的準繩度能達至百分之一百,檢驗結果還會因應不同檢驗方法的敏感度而有偏差。可是,這不代表檢驗沒有用,即使敏感度相對較低的檢驗方法,也足以找出病毒量高、即傳染力強的病人。再者,為免安老院舍防疫失守,從而危害眾多長者的健康甚至生命,在院舍工作的職員定期接受檢測,也有助減低院內爆發的風險。

倘若長者不幸確診,其實只要及早入院接受治療,一般在一周左右便會康復,甚至比有密切接觸而需要隔離14天的家人更早出院。

以受第四波疫情影響的一名80多歲婆婆為例,她當時在家中暈倒,被家人及時發現後送院求醫並確診,她因出現嚴重肺炎而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,接受干擾素β-1b(Interferon beta-1b)和瑞德西韋(Remdesivir)聯合治療一周後,已經無法在鼻咽檢驗到新型冠狀病毒,肺炎亦告痊癒;另有一名於第二波疫情期間確診的70多歲伯伯,他的病情尤其嚴重,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的時間以月計,猶幸接受兩次「恢復血漿」及其他支援治療後,現已康復出院,其運動能力也回復至正常水平。

上述例子均凸顯了「及早求醫、檢測及接受治療」的重要性。然而,要慎防病毒入侵及擴散,最重要還是做好個人衞生,包括戴口罩、勤洗手,盡量避免外出和在外進食,以及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。

欲了解更多資訊,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於2月6日(周六)舉辦的 《醫研薈萃:傳染病攻略——溫故與知新》網上健康講座。詳情請覽網頁https://medic.hku.hk/en/Knowledge-Exchange/Public-Lecture-Series 或致電2255 3749查詢。

<刊載於《am730》,2021年2月1日>